春節將至,古徽州大地的年味也愈發濃厚。臘八粥正飄香,糕點作坊里也傳出了芝麻香,養了一年的大肥豬趕出豬圈,一頓殺豬飯正能慰藉游子的心,吃不完的還可以腌成火腿或臘肉,這是可以帶走的鄉愁。幾家幾戶湊一起,打食桃、打米粿、打漁亭糕、包粽子、炸圓子……廚房里總能不斷飄出年的味道。
年豬的味道,是最美味的鄉愁
每年回鄉殺豬
今年元旦,項定文再次踏上了回老家的路途,奔向那一口新鮮的殺豬飯。項定文今年31 歲,老家在歙縣長陔鄉,如今雖已在合肥定居,但是每年元旦,他都會如期回老家,與老家的父親一起,把養了一年的年豬殺了,將豬肉帶回合肥,儲存著慢慢吃。算起來,這一習慣已有六七年了。
年豬會被腌制成火腿或臘肉等,慢慢食用。
在項定文的記憶中,臘月的重頭戲,一定是殺年豬。一般從臘月開始,一個村子里幾乎每天都有人殺豬,一直持續到小年前。如果先殺豬的,則會將新鮮的豬血、豬肉,分一些給還未殺豬的左鄰右舍,再燒上一頓殺豬飯,犒勞殺豬師傅,招待親戚、朋友。
年豬,從頭一年的11、12 月開始,豬崽就抓進豬欄了,一直養到隔年臘月,經歷了冬、春、夏、秋、冬五季。農戶種植的蔬菜、玉米、山芋等,是年豬的主食,不吃飼料的豬肉更香,是農戶們默認的常識。
一代傳承一代
一頭年豬,毛重在三百多斤。一個殺豬師傅,還得帶兩個幫手,才能“搞定”那頭大肥豬。東家負責燒熱水、打雜,剩下的就是做殺豬飯了。“小時候在老家,臘月里的殺豬飯就這么一家一家地吃,吃完也就過年了。”項定文回味起來,還是滿滿的幸福感。
年豬年豬,不僅指養的時間長,需要一整年,也是古徽州人節儉品質的一個代表——新鮮的豬肉畢竟放不了太長時間,用鹽腌制,再晾曬風干,是保存食物的一種簡單而又實用的方法。徽州火腿、刀板香應運而生,儲存妥當,一頭豬從臘月開始吃,可以吃個輪回直吃到第二年臘月,接上新的年豬肉。
如今,項定文的兄弟姐妹都從大山里出來,各奔東西了。只有老父親一人,不愿意去城市,仍留在山里老家。一年養一頭豬,是父親沒有停下的“職責”,因為父親相信,不管孩子們走去了哪里,老家年豬的味道,一定是他們在春節最想嘗到的味道,他愿意為孩子們保留著這份味道。
項定文如今也為人父了,兒子已經4歲。他每年回家殺年豬時,都把兒子帶著,讓他也感受一下徽州濃濃的年味,過一過自己小時候的年。
一方紅紙包,吃出喜慶與祥和
制作很有講究
“拜年不帶麻酥糖,請君不要進廳堂。”一句俗語,就道出了徽州傳統糕點在當地春節中的地位。
頂市酥,在徽州又被稱為“紅紙包”,是徽州別具特色的地方糕點。一張四四方方的紅紙包裹著由芝麻和麥芽糖反復揉搓形成的麻酥糖,最能體現出過年的喜慶祥和。
“紅紙包”是徽州過年傳統糕點之一。(受訪者供圖)
在安徽休寧縣萬安老街上的萬安程記傳統糕點作坊,常年飄出香噴噴的芝麻醇香,尤其是過年期間,味道更濃。萬安老街臨河而建,作坊的負責人程貴生是徽式月餅的縣級非遺傳承人,制作徽州傳統糕點已經40 多年了。他給記者介紹道,頂市酥所使用的是精制的白芝麻,芝麻炒制之前的清洗是在流動的河水里漂洗完成的,而且須在凌晨3 點的河水里漂洗,到早晨8 點就必須結束。
也在改良口味
過年期間,頂市酥、芝麻糖、凍米糖、花生糖這些都是徽州當地招待客人常見的糕點,“在我們當地,‘紅紙包’是過年時家家戶戶都要裝在果盒里招待客人的,走親訪友拜年,也是必備的隨手禮。”程貴生介紹,除了春節慣例之外,根據徽州民俗,夫妻新婚第二天的“接回親”也必須帶上“紅紙包”。
除了直接購買,在當地,也有農戶自家種上一些芝麻,一到年底,就會來找糕點作坊代加工,根據不同的要求,“私人訂制”一些糕點。如今,食物越來越豐富,傳統老糕點也不再像原來那樣老幼皆愛,尤其漸漸失去了年輕人和孩童的歡心。“現在有一些配方也在改良,比如少糖、少油,甚至無糖,就是為了迎合年輕人的口味,讓傳統糕點更好地走下去。”程貴生說。
一方方“紅紙包”摞起來,正是徽州新年走近的味道與氣象。
沈欣晨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朱慶玲 攝影報道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