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立昇 文/圖
大皖客戶端訊 歙縣街口鎮前山村地處皖浙交界的新安江畔,皖浙兩省牽手打造的1號風景道穿村而過。距歙縣徽州古城60公里、淳安縣城55公里,是黃山市的水南門戶,俗稱新安江上的“第一水口”。
前山老村落,座落在半山腰上。2004年歙縣直通千島湖鎮的沿江公路開通后,當地村民為生活方便逐步移居山下,形成現在臨江的前山新村。
前山老村落三國時候已有人居住,興于元末明初,村民移居下山前居住有400余人,以王、李兩姓居多。村莊正中由一條平緩的山脊將村莊一分為二,形似燕窩,又名“燕子山”。村莊中目前保存完好的有100多幢土坯房。村莊后的和尚凸攝影點,既能觀賞皖南星羅棋布的高山村落,又能領略千島湖煙波縹緲的秀水,一步一景,一時一色,各不相同。
依山傍水的前山村,其獨特小氣候孕育出豐富優質的風味特產。其中“街口土醬”是采用秋末高山辣椒,配以六月黃豆和山泉水釀制出的美味,成為很多徽菜烹飪不可或缺的法寶。
據街口村書記王利榮介紹,村里從清代到二十世紀末,反映各個歷史時期特色的100余幢土坯房,引來了投資商的青睞。杭州某集團在保持原貌的前提下,正在對一些損壞的土墻進行維修,將投入巨資將這個古村落打造成新安醫學和國學教研的基地。
進入幾幢裝修好的土房參觀,整體原始風貌保存很好,內部裝修現代而有格調,令人不舍離去。假如分布在徽州群山中不計其數的古村落,也能以前山老村為樣板,引資開發保護,將空心村華麗蛻變為都市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實為幸事。
前山是“三口柑桔”核心產區之一,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桔子樹,樹上掛滿了綠里透黃、皮薄肉多的桔子,空氣中彌漫著桔子的清香。“三口柑桔”之所以揚名,得益于其獨特的地理環境。
“街口金桔”種植歷史長遠,桔味濃郁,久負盛名。其它各地的大紅袍通過嫁接外形好看,但少了些桔味。前山303桔,原名前山3號,是上世紀70年代前山人利用當地十幾種橘樹通過培育嫁接選育出來的優良品種,綜合品質勝過外面的沙糖桔。
進入十月以后,專門前往前山收桔的商販、采摘的游客逐漸增多。桔農們就會把自家的桔子擺在路邊,等待顧客來選購。
遷移到山下公路邊的前山新村,緊臨新安江,小漁船幾乎是每家必備的生產資料,無論男女都是劃舟捕魚的行家里手。
依山傍水的自然生態環境,前山盡享豐富的野生水產品。據說新安江的魚以街口段的魚最鮮,江上游的魚稍瘦,下游的魚稍膩。前山江鮮以“野、土、鮮、辣”的特色引得食客們慕名而來。
因村級區域規模調整,前山現已并入江對面位于新安江西岸的街口行政村,一村分兩岸,來往靠船行。船在江中行進,錦峰繡嶺倒映于水面上,似是一幅油畫。身臨其境,方能體會古時沈約、李白等文人墨客為什么至此會放舟高吟。
上了西岸,過了街源河口的“懸索橋”,便進入街口村。街口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曾經是徽州府的水南重鎮,曾是水上船筏成群、街道店鋪林立、商旅川流不息。上世紀五十年代末(1959年)新安江水庫蓄水發電,街口的平川糧地、古街古宅,包括溝通南北兩岸的小河橋和石板大道全部淹沒,一個歷史悠久的千年古鎮全部沉浸在深潭水庫之中。
現在的街口街始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整條街道一千余米。省文保“張林福宅”建于明代,三間二進樓屋,是唯一一座當年遷移保留下來的老宅。街上的“八角亭”則是按舊樣于1985年復建。新安江水庫建設,歙縣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乘著當年親歷者還存世,這段移民歷史急需系統整理,建館供世人瞻懷。
江霧是新安江長卷的情思,第二天一早特地臨江候拍江霧。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灑向江面,在新安江皖浙交界處形成一道黃金分割線,絢麗奪目。從山凹里噴涌流瀉而出的云霧與江霧交集在一起,一忽飄游,一忽升騰,一忽聚攏,一忽散去……變幻莫測。一聲汽笛,從千島湖開來的客輪,正穿過濃霧駛入歙縣境內……
旅游小貼士:
1:杭瑞高速/G56(徽杭高速)歙縣金山出口:至歙縣街口鎮前山村50公里,車程約1小時30分鐘,途經X012、X050線。
2:京臺高速/G3(合銅黃高速)徽州區出口:至歙縣街口鎮前山村79公里,車程約2小時10分鐘,途經S324、X050線。
3:浙江千島湖景區至歙縣街口鎮前山村59公里,車程約1小時23分鐘,途經淳開線、千威線。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