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偉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一實驗室內了解科研情況。 (資料圖片)
“中國的改革開放永不止步,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努力奮斗,貢獻于這個時代,無愧于這個時代。 ”潘建偉說。
12月18日,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并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量子信息研究的創新者潘建偉榜上有名。
“如果說當年楊振寧先生和李政道先生證明,中國人在國外可以做很好的‘科學’,那么我們現在證明了,中國人在國內也可以做很好的‘科學’。 ”潘建偉是一名“70后”科學家,他是改革開放的見證者、親歷者、踐行者、受益者。
潘建偉率先突破量子信息處理關鍵技術,全面解決了量子保密通信在現實條件下的安全性問題,他的系統性創新工作贏得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 “在他的帶領下,中國成為遠距離量子通信技術的領導者。 ”《自然》雜志在新聞特寫《量子之父》中如此評價。
“你的夢想是什么? ”“我要在中國建一個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實驗室。 ”1996年,奧地利,時年26歲的潘建偉第一次拜見導師塞林格,就樹立了遠大的理想。 22年來,在國家大力支持下,潘建偉院士和他的團隊一直為這個遠大的理想而努力,先后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制備5光子、6光子、8光子、10光子量子糾纏態,“多光子糾纏及干涉度量”項目奪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他們的量子通信成果更是多次入選世界年度十大科技亮點、世界年度物理學重大進展、世界年度物理學重大事件等。
今天,浩瀚的宇宙中,“墨子號”依然在展翅翱翔;中國大地上,橫穿北京、合肥、南京、上海等地的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傳輸距離超過2000公里。 “墨子號”牽手“京滬干線”,在全球初步構建起首個星地一體廣域量子保密通信網絡的雛形。作為伴隨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潘建偉記得三個足以影響自己一生的紀念日:1987年9月4日,這是他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報到的日子;2001年3月14日,這是他的量子信息實驗室成立的日子;2016年8月16日,這是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并實現衛星和地面量子通信的日子,而他是“墨子號”衛星項目的首席科學家。
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 “在人生壯年趕上國家的歷史性變革,這是自己最大的幸運。 ”潘建偉坦言,十九大報告,吹響了中國重回科技之巔的號角,國家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科研工作也從“跟跑”“并跑”,到在某些領域開始“領跑”。今后,要實現在量子信息技術領域的全面領先,必須長遠規劃、協同創新,集中力量干大事。
“科學可以帶來心靈的寧靜和自由。 ”回首20余年的“量子路”,潘建偉坦言,對于科研工作者來說,探索自然界規律、追夢未知是一件最快樂的事。他認為,科學精神最重要的地方,在于出發點是沒有功利的;科學探索的本身,在本質上是由好奇心和興趣驅動的無功利行為。 “我們既要發揚優秀傳統文化,也要吸取西方科學理念的精髓,把科技創新推向一個新的層次。 ”(記者桂運安)
原標題:【改革先鋒風采】潘建偉:努力創新 無愧于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