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情緒煩躁難以自控時,他將雙手伸向了患有老年癡呆的老母親……本報近日報道的這起發生在今年初大雪天里的悲劇,讓人心生寒意。日前,記者在蕪湖市中院旁聽了楊某某“弒母案”的庭審,一個兄弟、妻子和孩子口中孝順的男人,為何犯下泯滅人倫的惡行?市第四人民醫院精神科專家陳方煜表示:“這場悲劇原本可以避免”。
庭審現場:一家人分坐原被告席
日前,由蕪湖市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的楊某某故意殺人案在蕪湖市中院開庭審理,法院組成7人合議庭審理該案。原告席上楊某某的哥哥與公訴人坐在一起,他以被害人親屬的身份出庭,這位看上去十分樸實的北方男人一直神情痛苦、抹著眼淚。被告席上,楊某某的妻子作為被告代理人與辯護律師坐在一起,俯身掩面哭泣,而旁聽席上坐著楊某某的兩個兒子及其他親人。當面色慘白、表情木訥的楊某某被帶上被告席,楊某某的親人們發出一陣壓抑的悲泣聲。
“當時母親鬧著要回家,像個小孩一樣哭哭啼啼,我心情煩躁,頭腦一片空白,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楊某某低聲陳述,考慮到在場家屬的感情,公訴人趙川沒有詳細詢問楊某某弒母的過程。經法醫鑒定,死者楊任氏系鈍性暴力作用于頸部致機械性窒息死亡。經司法鑒定,被告人楊某某作案時患復發性抑郁癥,有限制刑事責任能力。被告人楊某某對起訴書指控的犯罪事實無異議。
“我當時背我母親下樓,是為了去找120急救,將母親放在小區門口花壇附近后,我準備去自首,但是我沒有找到派出所,考慮到賓館和派出所聯網,就去了賓館。”案發當晚22時許,公安民警在蕪湖市經濟開發區某賓館202房間將楊某某抓獲歸案。辯護人提出:“楊某某有自首情節,作案時患復發性抑郁癥,屬限制刑事責任能力,建議法庭從輕處罰。”
家人諒解:他平時對母親一直很孝順
楊某某的妻子向法庭表示,丈夫自做生意被騙20多萬元后,加上兩個兒子結婚的壓力,長期失眠,心情很差。2017年3月,去醫院就醫后,醫生說是抑郁癥,原本一直服藥控制病情。案發前幾個月,楊某某不愿繼續服藥,日常表現開始出現異常,有時出現妄想,有時說話糊涂,有時半夜還會掐她脖子……
“我弟弟一直對母親很孝順,母親得病后,對她也特別好,就是這幾年,弟弟做生意失敗后,性格有點發生變化,但是平時對母親也是孝順的。”從楊某某哥哥紅著的眼眶和忍耐痛苦的臉上能感受到他矛盾的心情,他代表母親坐在原告席上,對于母親的離世哀痛不已,看著被告席上的弟弟,又愛憐不忍。“弟弟是因為抑郁癥才導致了悲劇的發生,我們全家心情都很悲痛,弟弟平時對母親很好,我們全家對其病后沖動行為表示諒解,請求法庭輕判。”辯護人當庭出示了3份諒解書。
法不容情:楊某某一審被判有期徒刑十年
記者注意到我國刑法第十八條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法院考慮到楊某某及其辯護人提出的自首情節,該案庭審后沒有當庭宣判。日前,蕪湖市中院刑庭對楊某某故意殺人案作出一審判決:被告人楊某某因心情煩躁將其母親掐死,其行為已構成故意殺人罪,楊某某作案時患復發性抑郁癥,系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人,且主動向民警投案,具有主動投案意愿和行為,應當視為自動投案。到案后,楊某某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系自首,依法予以從輕處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相關條款,判決被告人楊某某有期徒刑十年。
精神科專家:悲劇原本可以避免
這出悲劇已經落幕,而留在楊家人心上的傷痕可能還需時間才能愈合。如今,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和壓力的增大,我們每個人都體驗過焦慮、煩躁、低落、郁悶的不良情緒,有些情緒經過調整很快能得到緩解,如果我們自己或者身邊人長期保持“惡劣心境”,借由此案,或許我們都該更加警醒,在不良情緒對我們產生困擾時,問問自己,“我們的‘心’是否生病了?”
“很多人對身體的疾病很重視,一生病就尋醫問藥,而常常忽視心理健康,甚至諱疾忌醫。”蕪湖市第四人民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陳方煜表示,“本案中的當事人已經就醫并且確認病癥,說明其有明確的精神異常史,如果得到及時規范的治療,病情穩定下不會發生如此嚴重的后果,可惜的是因為當事人不配合,拒絕繼續服藥,家人也聽之任之,導致病情復發難以自控。”
陳方煜醫生表示,心理疾病的特殊性在于患者對自己病情不了解、不認同,沒有“依從性”。而往往此時,就需要家人或者監護人切實起到監護作用,不能依從患者,放任其發展。
陳醫生表示,在司法鑒定中,精神分裂癥、躁狂癥導致的“兇殺案”較為常見,讓人們忽視的是抑郁癥病人發生“兇殺案”其實并不少見,重癥抑郁癥患者因長期情緒低落,對生活失去信心,感受不到快樂,精神不振易疲勞,可能產生反復自殺的念頭,在強烈持續的惡劣情緒下,甚至可能做出其他過激的行為。
陳方煜醫生也提醒大家,精神疾病并不可怕,是可以治療的。調查顯示,目前精神疾病的發病率很高,但是患上精神類疾病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只要身邊人留心就會發現“蛛絲馬跡”。此時,如果拋卻避諱就醫的觀點,積極面對,在家人的配合及專業醫師的幫助下,病情基本都可以得到控制或康復。
記者 顧婭
原標題:抑郁癥患者“弒母”一審被判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