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由合肥市委宣傳部、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聯合主辦,廬陽區委宣傳部協辦的“創新合肥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7+3”全國主流融媒大型采訪活動來到林間書舍、長江180藝術街區、罍街等地方。
“書香合肥”讓更多人愛上閱讀
薛重廉 攝
林間書舍位于合肥市蜀山區的四季花海公園內,不少人捧著書從一座綠樹掩映的木制建筑里進進出出。據了解,這座林間書舍便是去年合肥市首批建成的城市閱讀空間之一,也是蜀山區首個位于公園內的閱讀空間。“周末和節假日人更多一些,而且以年輕人和孩子為主。”林間書舍的負責人介紹,包括林間書舍在內的所有城市閱讀空間,已經和合肥市圖書館實現了通借通還,讀者可以在任意一家館店免費借閱,查閱紙質資源和數字資源等。合肥市圖書館也會定期對林間書舍的圖書進行更新。
2017年開始,合肥市為了打造“書香合肥”,在全市范圍布局城市閱讀空間。首批布局的城市閱讀空間,都是“圖書館+書店”的模式,不僅具備閱讀、活動、展示、休閑等標配服務功能,還有雙創空間、市民小劇場、四點半學校、便民服務點等特色服務功能。按照計劃,到2020年,合肥將建成100個左右的城市閱讀空間,形成15分鐘閱讀圈,把“書香合肥”打造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文化品牌。
在林間書舍,不僅可以看書,還會定期舉辦各類文化活動,比如書法課、剪紙課、茶藝班、親子活動等。昨天下午,來自蜀山區的剪紙非遺傳人正在林間書舍傳授剪紙技藝,采訪團一行饒有興趣地現場學了起來。在非遺傳人的指導下,采訪團成員剪出的小狗、雪花等栩栩如生,親身體驗了一把傳統文化。
從去年9月正式運營至今,林間書舍人流量已超過10萬人次,辦出1220多張圖書證。“現在大家對閱讀的熱情正逐漸提高。”蜀山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除了加緊建設城市閱讀空間外,近日該區6家圖書單位共向1000戶家庭捐贈了3000冊書籍,主要針對留守兒童、低保戶、貧困家庭。“我們要讓文化惠民政策惠及更多人群。”
老工業區將變身文藝范
劉艷芳 攝
告別花香書海,采訪團一行趕赴了位于瑤海區的一處老工業廠房。沿著合肥地鐵2號線向東,在長江東路和郎溪路交口附近,一個極富上世紀特色的工業風大門十分引人注意,生銹的鍋爐立在門側,用不了多久,這片老廠房將變身文藝范十足的“長江180藝術街區”。
走在正在改造的廠房內,可以感受到濃烈的時代氣息。兩層紅磚小樓,銹跡斑斑的大鐵門,高大通透的大車間,仿佛都在訴說著當年的輝煌。
“這里曾是合肥恒通機械有限公司的老廠房,它的前身是軍工企業,1965年建廠,1987年遷到長江路180號。”瑤海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這里將建成恒通文化產業園,它還有個更文藝的名字——“長江180藝術街區”,就是取自老廠房的門牌號。
據介紹,瑤海區是全國第一批21個老工業區搬遷改造試點之一。把工業廠房改造成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將對瑤海區乃至合肥市工業遺產發掘、保護、改造、更新、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具有較強示范效應和產業拉動作用,成為提升城市品質,讓工業遺產“涅槃”成城市時尚街區、城市文化的新名片。
按照規劃,建成后的恒通文化產業園保留老工業的文化特色,在舊廠房內注入現代創意元素,打造合肥版“798”,成為“創意辦公分享地、文藝潮人集聚地、藝術生活體驗地”,集創意辦公、文創展示、公共閱讀、體育健身、教育培訓、創意影院、配套服務等功能為一體。
特色街區體驗本土市井文化
劉艷芳 攝
喝茶、聽相聲、逛文化街區……晚上,采訪團一行在合肥市包河區的罍街體驗了一把本土的市井文化。
晚上8點,罍街茶館的相聲準點開始,臺下已經陸續坐滿了觀眾。“既有本地的居民,也有外地的游客,很多外地游客都是特地趕來了。”據包河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罍街是2012年建起的特色街區,匯集了安徽美食屆的眾多老字號和特色餐飲。古舊的建筑風格,醇正的各類美食,讓罍街成為展示城市歷史文化,留住城市情感記憶的重要載體。
不僅有美食,還能看演出。在罍街茶館,大碗茶、傳統曲藝、四方桌、長衫等元素在劇場中充分體現。現場不僅可以欣賞合肥地方曲藝、黃梅戲、廬劇、徽劇等傳統藝術,還能看到話劇、脫口秀等藝術形式。此外,劇場還把正宗的天津相聲帶到劇場,讓觀眾欣賞多元的文化。
一邊是市井,一邊是創意。聽完相聲,還可以在罍街三期——安商AS·1980文藝街區體驗年輕人的文化創意。2016年開街的文藝街區是以一所學校的老建筑改造而成的創意空間,不僅有安徽最大的文化創意集市,還匯集創客空間、藝術館等,為市民提供常態化的畫展、藝術沙龍等活動。其中為創客打造的“罍+”公寓,還為創業人才提供一站式配套生活服務。如今,罍街不僅是“中國特色美食名街”,更是年輕一代創業就業的標桿。
原標題:創新發展徽式文創產業 豐富市民“精神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