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978年,中國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彈指一揮四十年,往事并不如煙。40年來,中國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建立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保持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國際地位不斷上升。 從“溫飽”到“小康”再到“全面小康”,改革開放40年來,安徽人民收入大幅度提高、衣食住行各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服裝歷來是潮流的眼珠,時尚的風向標。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著裝風格,反映了不同的審美習慣。俗話說“盛世有華服”,改革開放四十年的輝煌成就,在老百姓的著裝習慣和潮流更替中表現得最為明顯。
扛著縫紉機上門“私人定制”
劉芬,今年 39 歲,住在合肥市蜀山區南七街道丁香社區,她是一名老合肥了,父母曾是南七一帶頗有名氣的裁縫,著裝的點點滴滴變化,一直縈繞在劉芬的心頭。
劉芬的父母原先在合肥一家服裝廠做工,流水線生產當時最時興的中山裝。后來,生意不景氣了,養不活一家老小,劉芬的爸媽便開始接私活,“誰家要做衣服,就扛著縫紉機上門去做。”就這樣,做了幾年時間。
上世紀80年代初,劉芬的父母在家開起了裁縫店,家門正對著合肥輕工機械廠的大門,廠里的員工成了劉芬家最大的客戶群。“那時候流行的確良,做襯衫的多。”城里的時髦風,也刮到了農村。不過,能穿上一件的確良,也是農村相當富裕的家庭才有的“奢侈品”。
1966年出生的韓大媽說,當時有位老師告訴他們,自己的的確良襯衫洗時不用刷,晾時不用曬,到傍晚就可以自己干了。大家都覺得非常神奇,后來才明白,“其實是舍不得穿,怕洗壞了,曬壞了。”
百姓著裝從保守走向開放
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毛呢大衣開始興起,西裝也開始漸漸流行。“尤其是呢格子款,做的人特別多。”劉芬還記得,當時做一件呢大衣在25元左右,普通的春秋裝,收身款在 10 元錢,而褲子只要 7 元錢。隨后,不管是布料,還是做工費,都成倍上漲。
劉芬記得,上世紀 90 年代開始,女性流行穿一步裙和吊帶裙。那時候,劉芬 10 來歲,她看著漂亮的裙子,也想要一條吊帶裙,卻被父母拒絕了。劉芬還隱約記得當時父母拒絕的理由,“我們做這一行的,得接受新事物,但是你不能穿,太暴露了。”
都說“裁縫的孩子沒衣服穿”,這句話讓劉芬和哥哥體驗頗深。劉芬說,因為手藝不錯,父母一年到頭都很忙,雖然每天面對各種時尚的新衣服,而自己卻很少穿上新衣。
逢年過節,裁縫鋪的生意更火爆了。有一年年三十,已經到了晚上10點,父母仍在為別人趕制過年新衣,絲毫沒有生火做年夜飯的意思,劉芬在旁邊看著看著,餓著肚子便睡著了。第二天醒來,床頭竟擺著一件新罩衣。“那時候衣服不像現在三天兩頭地洗,冬天衣服穿一個冬,也是常有的事,怕衣服弄臟了,那時候流行穿罩衣。”
而舊衣翻新也是裁縫常接的活。“像毛呢大衣經常有人拿來改,外面的穿舊了,就把里面的翻出來。還有的會把大人的衣服改小了,給孩子穿。”
上世紀90年代后期,羊毛大衣也漸漸穿上了身。而劉芬也接起了父母的班,跟著干了 2 年裁縫。“從小幫襯著干,初中上學時就會上機子了。”
時裝的流行就像一個圈
因為修路拆遷,劉芬才干了兩年裁縫,家庭裁縫店便停業了。父母也因為年長和長期的勞碌,眼睛有些模糊,便沒有再另尋門面開店。“后來服裝店多了,什么布料、款式的都有,做衣服的人慢慢也少了。”
不過,劉芬每每去服裝店給爸媽買衣服時,他們便變得特別“挑剔”,“怎么看都覺得不如自己做的劃算,就不讓買。”而劉芬也有了自己的孩子,爸媽仍不辭辛苦,為小寶寶做了一整套冬天的小棉襖、夏天的睡衣睡褲。
在劉芬看來,雖然現在的衣服款式五花八門,選擇性更多,穿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過,流行就像一個圈,不停地輪換著來。“有好多款式原來就有,過了幾年,又時興了。”
三塊錢能夠買一雙皮鞋
改革開放那一年,韓大媽第一次穿上“皮鞋”。韓大媽說,12歲那年,挑貨郎挑著各種款式新穎的衣服、鞋帽去農村兜售,父親花了3塊錢給她買了一雙皮鞋,“高興得不得了,一雙新鞋,從村頭穿到村尾,顯擺,回來后,就趕緊拿布擦,把上面沾著的土灰擦干凈,擺在床頭。”
要知道,在此之前,韓大媽的腳是常年與布鞋、解放鞋打交道的。“夏天是塑料涼鞋,冬天能穿一雙新布鞋已經很不錯了。”
來自六安的朱大爺對自己的第一雙皮鞋印象也很深。“那是上世紀80 年代初,我從學校畢業,姐姐給我買了一雙燕尾式的皮鞋,很時髦,干活的時候都舍不得穿。”
隨著自己成家立業,家庭收入也逐年上升,在穿著方面,朱大爺也能隨心掌握了。“上世紀90年代,冬天布鞋穿的還是比較多的,但是更保暖的運動鞋、靴子也都出來了,價格也能接受,幾十塊錢就能買到一雙。”
如今,鞋子的功能、分類、品牌也是五花八門,光一款運動鞋就可以劃分出跑步的、登山的、打球的等等,而皮鞋也是各種款式與色彩交相輝映,博得消費者的青睞。“以前就是能穿暖就行了,現在是要穿得舒服、美觀,不光是身體的需求,還得精神上得到滿足。”朱大爺感慨道。
余亞明 劉亞萍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朱慶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