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一年賺、一年平、一年虧”似乎成了生豬養殖戶躲不掉的怪圈,給養殖業帶來不小的經營壓力。在經歷了2016年、2017連續兩年生豬市場紅火行情后,今年我省生豬市場呈現了周期性低迷狀態。省物價局價格監測局的監測數據顯示,年初以來我省生豬價格已經連續10周走低,進入3月份后跌幅加大,豬糧比價位于盈虧平衡點(5.5:1)以下。
豬糧比價跌破平衡點
記者從省物價局價格監測局獲悉,上周全省生豬平均出場價格為548元50公斤,較上周下降30.6元,降幅為5.3%;與上月比,下降20.6%;與去年同期比,下降32.4%。全省玉米市場平均批發價格為100元50公斤,較上周上漲1.3%;與上月比,上漲2.1%;與去年同期比,上漲12%。
在我省部分地區,生豬價格更是持續探底。馬鞍山市物價局價格監測數據顯示,上周該市生豬(三元出廠價格)5.40元/斤,與上周相比下跌0.3元/斤,環比下降5.26%,生豬價格一路下行跌至新低。
根據數據對比,上周全省平均豬糧比價(生豬出場價格與玉米市場批發價格比值)為5.48:1,處于盈虧平衡點下方的藍色預警區域。價格輕度下跌,意味著生豬養殖戶處于虧損狀態。
多種原因致肉價低迷
“我們已經注意到了生豬價格在持續走低,近期從省內各地的價格調研來看,豬肉幾乎是一天一個價。”省物價局價格監測局調研員焦懷彪告訴記者:“從六安霍邱、舒城等地的調研中發現,生豬批發價最低已經跌至4.6元/斤,而同期東北玉米價格每斤在1.1元朝上,豬糧比價位于盈虧平衡點以下。”
焦懷彪稱,今年豬價的持續性低迷與業內的“豬周期”有關。據介紹,“豬周期”是一種經濟現象,指“價高傷民,價賤傷農”的周期性豬肉價格變化怪圈。“豬周期”的循環軌跡一般是肉價上漲—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增加—肉價下跌—大量淘汰母豬—生豬供應減少—肉價上漲。
“2016年和2017年連續兩年豬肉價格走高,去年豬肉價格每斤在7元到10元,行情較好,養殖戶收益也比較大。”焦懷彪說,在高利潤誘導下,養殖戶持續加大出欄量,導致生豬市場供大于求,價格便一路走低。
焦懷彪分析認為,除了“豬周期”作祟外,豬價下路還有多重因素,“一是春節后居民對豬肉腌制品的需求減少;二是這兩年部分省外大企業進入我省,大企業幾十萬頭的出欄量對中小養殖戶造成不小的沖擊;三是隨著環保政策趨緊,養殖戶的成本日益走高,進一步抬高了養豬成本。”
養殖戶應減少出欄量
豬價低迷,養殖戶應該何去何從?對此,省物價局價格監測局監測二室主任黃衛國給出了建議。
“一是建議養殖戶有序淘汰部分母豬;二是建議養殖戶謹慎控制出欄量,不要跟風養殖;三是要關注農業環保政策,控制好養殖環保成本。”黃衛國說:“母豬越多,產的豬仔越多,對玉米等飼料的消耗就越大。適當淘汰部分補母豬,控制出欄量,可降低養殖成本,減少虧損。此外,隨著環保成本走高,中小養殖戶要加快轉型,要走綠色環保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見習記者 馮李華
延伸閱讀
豬糧比,通俗來說就是生豬價格和作為生豬主要飼料的玉米價格的比值。按照我國相關規定,生豬價格和玉米價格比值在5.5比1,生豬養殖基本處于盈虧平衡點。豬糧比越高,說明養殖利潤越好,反之則越差。但兩者比值過大或過小都不正常。
生產成本是構成豬價格的基本要素,是定價的重要基礎,包括生產過程中消耗的各種飼料費、固定資產的折舊費、勞動工資管理費、藥品防疫費、能源消耗費等。在生豬生產過程中,飼料成本占養豬成本的60%以上,而豬的飼料中很大一部分來自糧食。因此,糧食的產量和價格直接影響生豬生產的數量和價格。生豬生產的實踐表明,豬價與糧價之間存在一種必然的、相互適應的規律,即“豬糧比價規律”,合乎這一規律,就可以實現產銷的寬松平衡,否則就必然出現產大于銷或產不足銷的被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