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安徽日報訊 非鳥類恐龍,到底有沒有鹽腺?記者日前從省地質博物館獲悉,該館黃建東博士研究團隊與濟南大學王霞博士、美國得克薩斯大學Julia A.Clarke教授合作,在該館館藏早白堊世今鳥類化石中發現鹽腺結構,為非鳥類恐龍中鹽腺的存在提供了最早的化石證據。這一成果在線發表在著名學術期刊《自然·科學報告》上。
目前,在中生代鳥類中,只有晚白堊世海洋鳥類有與現生鳥類似的鹽腺,其他中生代鳥類和非鳥類恐龍都未見報道。黃建東博士聯合研究團隊發現,早白堊世(九佛堂組)一今鳥類化石中保存有現生鳥類似的鹽腺結構,在時間上比已有報道提前了4000萬年,為非鳥類恐龍中鹽腺的存在提供了最早的化石證據。
鹽腺主要用來分泌離子和礦物質,是部分鳥類和爬行類所具有的排鹽腺體,因位于眶部又叫眶腺。分泌物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生活在海水環境中的海鳥鹽腺尤為發達。這些動物以海產的無脊椎動物和海藻為食,食物中的鹽分很高。動物進食后,會使體液的滲透壓過高。通過鹽腺排出體內多余的鹽分,從而保持體液的滲透平衡。
省地質博物館館藏的今鳥類化石,出土于湖泊沉積環境的熱河生物群,暗示了熱河生物群生態環境的多樣性,為熱河生物群古生態環境的重建提供了線索。
原標題:非鳥類恐龍有沒有鹽腺?安徽省科學家發現最早化石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