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當你老了,如何養老?在當前老齡化社會的背景下,養老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記者了解到,截至2017 年底,我國60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 億人,占總人口17.3%。就我省來說,60 歲以上的人口超千萬,一半以上都在農村,其中不乏特困人員群體。昨日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民政廳副廳長耿學梅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將非常關注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以及加強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能力建設。
耿學梅(右)與本報記者合影。
提高政策精準度
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耿學梅表示,養老服務具有準公共產品的性質,建立健全基本養老公共服務體系,保障基本養老公共服務供給,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基礎性工作,也是政府應盡之責。
耿學梅認為,要加大核心政策的創制力度,清理整合現行政策,推動養老服務政策落地。制定基本養老公共服務發展指導性意見或規劃,明確基本養老公共服務概念內涵、目標對象、服務內容(服務清單)、支出責任,讓相關政策更細化實化、更明晰。
耿學梅說,我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思路中,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發揮著基礎作用。但在實際發展中,目前的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明顯滯后于機構養老服務,發展路徑、扶持政策均不明晰。農村養老服務是當前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的短板領域,而廣大農村留守、高齡、失能失智老年人恰恰是養老服務供給的重點目標人群。農村養老服務亟須強有力的政策指引和扶持。
耿學梅表示,要加大社區居家和農村養老服務發展相關政策制定,推廣成熟的發展模式、明確扶持政策;健全行業管理規范、標準體系,有序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關心特困人員
加強供養服務機構能力建設受限于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對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的投入往往難以滿足需求,致使機構設施不完善、經費不足、人才缺乏,影響了機構職能的發揮,迫切需要加強能力建設。據介紹,以安徽省為例:截至2017 年底,全省共有農村特困人員40.2 萬人,供養服務機構1813 家,機構工作人員1.1 萬人,在院集中供養的特困人員近9 萬人,但存在著機構性質不明確、專業技能不足、人員老化等問題。據統計,現有工作人員中,僅20%接受過養老服務等技能培訓;超過50%的工作人員年齡超過60周歲。優秀人員不愿進、留不住,工作人員后顧之憂較大,機構管理服務人員工作積極性不高,機構服務水平難以提高。
對此耿學梅建議,對符合《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規定條件的公辦公營特困供養機構,應依法申請和辦理事業單位法人登記,解決機構法人地位不明確的問題,促使機構管理人員安心工作。
耿學梅認為,還要建立完善從業人員培訓機制,提高特困供養機構工作人員的參訓率和持證上崗率,培育發展農村志愿者隊伍,補充服務力量。在高校中針對加強老年人護理,專門設立專業課。并加大對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集中照料護理經費上的投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