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松在晾曬臘魚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在皖西南地區各地民風民俗各不相同,老百姓歡度春節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門。享有“魚米之鄉”美譽的宿松縣佐壩鄉,在歷史上就有著與眾不同的歡度方式,并沿襲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
走進宿松縣佐壩鄉環湖村,竹筐里曬著的魚面,陽臺上掛著的臘魚,隨處可見,濃濃的年味氣息撲面而來,涌上心頭的童年記憶頓時凝固在這景象里了。
宿松縣佐壩鄉與湖北黃梅縣交界,境內山水交錯,擁有十萬畝可養水面。地處佐壩鄉西南角的環湖村,坐落在煙波浩渺的排湖邊上,是當地最有名的漁村。排湖湖水清新,長流不斷,水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為鰱魚、鯉魚、青魚、草魚、白魚、青蝦等魚類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長條件。
石結萍在晾曬紅尾魚
76歲的汪金松,是魚業組居民。也許是對排湖有著一種特殊的情結,至今他和老伴仍住在排湖邊的老宅子里。腳步還未踏進他家地界,遠遠就望見他晾曬在門前木架上的臘魚。
站在他家門口,從排湖上吹過來的風顯得特別大、特別冷。汪老說,他住在這兒30多年了,已習慣了這兒的氣候和環境,從不感覺到冷。老人的身體十分硬朗,精氣神特別足,只是耳朵有點背。
提起腌臘魚的習俗,沉默寡言的汪老,終于打開了話匣。他說,生活在這兒的居民,每逢春節,即便是過去家庭條件不好的,都要腌上幾條臘魚過年。今年,他和老伴一共腌制了50斤鯉魚。他說,腌制臘魚的工藝比較簡單,不管是大魚,還是小魚,都要將魚腹剖開,清洗,然后把鹽均勻地涂抹在上面,再放到盆里或缸里過上一周左右后,取出晾曬,直至曬干為止。現在進步了,不少家庭在腌制臘魚時加上了花椒、八角等佐料,讓臘魚吃起來更有味道。
與其他地方比起來,這兒腌臘魚的習俗不僅顯得尤為濃重,而且富有個性。在佐壩鄉,只要哪家晾曬著腌制品,哪家就腌制了的臘魚。居民家腌制的臘魚各種各樣,青魚、鰱魚、草魚、白魚、鯉魚等等,只要是當地湖里能產的魚,什么魚都有;大的,20來斤;小的,一寸來長。
據當地居民介紹,當地過年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寧可食無肉,不可年無魚。意思是過年沒有肉不重要,但不能沒有魚。這一定是受我國“年年有魚”的傳統文化影響,不然對魚沒這么“情有獨鐘”。“魚”與“余”諧音,“年年有魚”即年年有余,寓意生活美滿富裕,錢物有余。
魚業組居民石結萍家的樓房,是排湖邊上最顯眼的建筑,在她家二樓陽臺上,掛滿了臘魚。石結萍說,她家腌的都是紅尾魚,市場上至少要賣15元一斤,每條足有一斤多重,形如白魚,價格要比白魚貴,它的肉非常細膩,吃起來特別有味道。今年,她家腌了40多斤紅尾魚,等到曬干后,將它切成魚塊,放進冰箱保存。
“放在過去,腌這么的紅尾魚過年是件做夢都想不到的事。”指著掛在竹竿上的一條條紅尾魚,石結萍高興地說。像葉仁喜家一樣,當年,石結萍的一家老小也都住在船上,過著水上漂泊的漁家生活,一家人的經濟來源全靠打魚的微薄收入。如今,一家人都搬到了岸上,還在排湖邊蓋起了當地最好的樓房。去年,他丈夫在承包排湖的一家養殖公司上班,兩個兒子都在外面打工,一年下來的收入加起來有十幾萬元。自兒子成家后,石結萍每年都要腌上三四十斤臘魚,等到春節過后,讓兒子兒媳捎到外面做菜吃。
谷滿倉、魚滿倉,佐壩鄉漁村過年忙。所到之處,不是人們在忙著打魚面、曬魚面,就是在忙著腌魚、曬魚。這是豐收的忙,這是幸福的忙。(記者 朱赟 孫春旺)
原標題:【新春走基層】宿松:魚米之鄉年味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