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從不配合環境治理,到自覺地維護居住環境,2016 年,宿州市埇橋區城東街道的4 個行政村變成4個社區以來,不僅居民們生活環境變美了,思想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從“村民”真正變成了“居民”。
城東街道志愿者關愛留守兒童。
一、多項舉措創造美好環境
宿州市埇橋區城東街道位于埇橋區東郊,是出入城區的東大門,路北依汴河,南接市經濟開發區,東鄰朱仙莊煤礦、大學城,宿固路、303 省道、宿州大道等穿越而過,下轄4 個社區,土地面積約17萬畝,約30平方公里,人口1.9萬。
2016 年3 月份,城東街道村改社區。街道環境治理成了街道全體工作人員的頭等大事。街道迅速成立街道文明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和創建辦,多次召開文明創建座談會,研究出臺一系列制度文件,如:文明創建工作制度,月考核制度,積分兌換制度等,增強社區干部的文明創建意識,以此帶動各社區居民的文明創建意識。在轄區內,通過電子屏、條幅、展板等形式,挨家挨戶、走街串巷進行文明宣傳。
要改變小環境,首先要改變大環境。為此,城東街道開展農村“三大革命”,對社區積累的陳年垃圾進行集中清理,清理結束后各個自然莊全面推行城鄉環境一體化,運用市場模式進行保潔。每個自然莊每300-500 人配備一名保潔人員,每10 戶至少配備一個大垃圾桶,戶均一個小垃圾桶,每個自然莊配垃圾清運車一輛,設垃圾中轉地埋桶2-4 個,做到垃圾日產日清;同時在街道轄區內,開展市容市貌整治,對道路兩邊破損廣告、出店經營現象進行集中整治;對道路進行來回掃水,對拆遷工地安裝噴淋設施,搬遷或關閉轄區全部養殖場,對轄區河流中白色垃圾和漂浮物進行集中清理,設置河長,要求河長定期進行巡河;對社區的旱廁進行集中拆除,莊內新建多處水沖式廁所。轄區環境得到質的提升。
津浦社區清除垃圾行動。
二、改變思想催生環境“質變”
環境美化重要在于人。在大環境整治的同時,城東街道也沒忘記挨家挨戶的小環境治理。“剛開始環境治理那會,群眾們都不能理解,有時候還會對街道工作人員說點難聽話。但是看到街道轄區內環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時,覺得挺值的。”街道下轄的津浦社區負責環境整治的任曉麗這樣告訴記者。以津浦社區為例,社區有4000 多人。環境治理前,亂搭亂建嚴重,居住環境臟亂差。為了改變大家原有的居住習慣,任曉麗和其他同事幾乎把每家的門檻都要踏破了。“一開始,大家都對我們不理不睬的,有的甚至還說點難聽話,回來我們難免也有情緒,但是街道領導給我們做思想工作,居民老的生活習慣改變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的。”于是,任曉麗和同事們一次次上門向居民宣傳,環境逐漸發生了改變。有的居民開始自覺地整理自己的門前屋后,從一兩戶人家的改變到整個社區的改變,“質變”在城東街道每天都在發生。
任曉麗回憶說,社區內原本有一戶居民喜歡亂堆亂放,而且占用了公共的空地。她們去做了很多次思想工作,就是沒啥進展。后來,她們從這戶居民鄰居家環境整治入手,當這戶居民看到鄰居家環境美化之后,思想也發生了動搖,任曉麗和同事們抓住時機,主動幫他的忙,整整忙了一天,幫這戶居民把門前屋后整個“整了一次容”。據城東街道工作人員介紹,近兩年的環境治理以來,轄區環境變美了,最明顯的感覺是居民們的思想改變比環境改變還要大。
三、關愛兒童解居民后顧之憂
城東街道轄區有不少留守兒童,為了解決居民的后顧之憂,街道專門成立了青年志愿服務隊、關愛留守兒童志愿服務隊、關愛貧困家庭志愿服務隊、關愛環境志愿服務隊等多支隊伍,定期舉辦各類志愿者服務活動。街道定期召集志愿者開展活動,每次活動對應一定積分,激勵大家積極參與,增強居民的文明創建意識,提升精神文化生活。
朱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