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黃山在線訊 城市之美,在于細節。曾幾何時,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報刊亭滿足著人民群眾的閱讀需要,豐富著城市文化內涵。然而,近幾年隨著互聯網的傳播以及人們閱讀方式、途徑的改變,報刊零售量大幅下降,一些報刊亭開始“不務正業”變身成了“雜貨鋪”,有的甚至占道經營影響市容。今年“兩會”上,市政協委員鄧詠帶來了一份關于報刊亭的提案。1月9日上午,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守亭人”:舉步維艱仍在堅守
屯溪新園路上有一家經營了十多年的郵政報刊亭,正對著老首康醫院,除了伸出的柜臺和側門上擺著一些報紙、雜志外,礦泉水、煙、飲料、玩具以及抽紙等日用品很顯眼。一位劉姓女士告訴記者,這是她親戚經營的報刊亭,她來幫忙看店。“現在《參考消息》《環球時報》《文摘周刊》比較好賣,像《參考消息》一天能賣20份,顧客以老人、學生居多。《參考消息》1份只能賺1毛5,一本12元的雜志也只賺1塊5,報刊雜志利潤低,如果光靠賣報刊根本維持不下去,只能捎帶點別的東西賣賣,也方便顧客。”在劉女士看來,因為地段不錯,經營也能維持,還是有存在的必要,畢竟還有一部分人還是要買報紙的,平時也有不少人來這里翻翻看看。“經營了三年多,代銷七八種報刊,盡管銷路不好,但還是有部分群體。”記者采訪時,長干西路一報刊亭主人潘志庭正坐在亭內戴著眼鏡看報紙,“守在這里,消磨時間。”
60多歲的汪先生一年半前接手了位于前園路口的一個報刊亭,他坦言:“退休了工資不高,開個報刊亭也是為了生活,增加些收入。”但接手后他漸漸發現,報刊亭經營挺難,“剛接手時,有的學生還會買《故事會》之類的,現在這些都賣不掉了。我也賣黃山導游圖,原來游客看看也要買,現在手機上都可以導航,也不需要買了。”記者注意到,他的報刊亭代銷的報刊并不多,附帶賣飲料,還可以充電、代繳水電費。原來他也喜歡看報紙,但現在基本都看手機,“手機上什么都有,又方便,新聞又來的快,有的老年人手機不會玩就看看報紙,現在報刊亭是越來越少了。”汪先生感嘆道。
市民聲音:紙質閱讀群體不能小看
報刊亭彰顯著城市的文化底蘊,滋養著人們的內心和靈魂。正因為承載著重要社會功能,在上世紀90年代,報刊亭曾遍及城市的大街小巷,成為一種文化符號。“我在外地工作,每次回屯溪,都要到家附近的報刊亭買一些喜歡的報刊雜志,這已經成了我的一種生活習慣。”50多歲的鮑先生表示,盡管現在網絡發達,一部手機就可以找到想看的東西,但遠沒有報刊捧在手上翻閱時那種感覺。市民潘躍民認為,現在紙質報刊的受眾雖是中老年人居多,但這一部分群體也不能小看,他們看報的習慣會影響一個家庭。
如今報刊亭的收入來源從主要靠賣報刊轉換成賣水、飲料、為電瓶車充電等,來彌補報刊銷售下滑帶來的收入減少。采訪中,有市民建議可以擴大報刊亭的實用功能,通過投幣或者電子支付方式售賣紙質報刊,還可以通過電子屏發布地方政策、便民信息、公益廣告、氣象信息等,通過觸摸屏查閱電子地圖、查詢公交信息等,或者提供訂購飛機票、火車票和為手機充電等多功能便民服務。
郵政部門:納入城市規劃形成合力
記者從市郵政公司報刊零售公司了解到,全市目前共有郵政報刊亭45個,中心城區31個。幾年來,已經分三次對所有郵政報刊亭更新完成,去年又投入2萬元對中心城區的報刊亭全部出新。該公司經理方和成介紹說,中心城區最多時有40多個報刊亭,現在逐年減少,去年又拆除了6個,“做一個報刊亭需要4萬元,按路段不同,報刊亭每月的管理費100-200元不等,對于報刊亭代售的報刊,每天郵政都有專人專車配送到亭點,如果算上人工、運營成本和維修費用,是入不敷出的。”
“從城市的發展來看,報刊亭專門賣報紙比較單一,不能維持經營者生活,這當中就存在矛盾。如何加載新功能?我們也有想法,但想做做不了,有的地段偏沒人愿意干,有的地段報上去又批不了,希望政府將報刊亭納入城市規劃同步建設。我們現在是平臺有、渠道有、設備有,缺人、缺政策支持。代繳代付系統都全,報刊亭里網線、電線、電子屏也有,關鍵是沒有人,報刊亭的經營者都是下崗工人等弱勢群體,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有的電腦都不會用,代繳水電費、話費等便民服務也只有幾個亭點在做,還形不成氣候。”市郵政公司綜合辦主任吳耀勝表示,有文化產品、電子產品,有便民渠道,報刊亭大有可為,但靠郵政一個部門孤掌難鳴。
委員建議:智能化多元化發展
“我出生在上世紀70年代,報刊亭對我們的影響很大。但看看現在的報刊亭,里面賣的東西很雜亂,所以就提交了這個建議。”市政協委員鄧詠說,通過對中心城區31個郵政亭點的走訪,她了解到除個別熱鬧地段的報刊亭點外,經營狀況都不樂觀,“為了維持正常運營,報刊亭只能開展副業。”
作為城市公共文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報刊亭如何在喧囂的社會中“挺”住,為城市留下自己的文化驛站?鄧詠建議市級相關部門大力扶持和指導,拓寬報刊亭文化經營范圍,在功能上進一步充實和優化,如在原有報刊和書籍銷售的基礎上,增加一些與公共文化服務相關的項目,通過“互聯網+”“文化創意+”及“+綜合便民服務”等凸顯其文化符號功能,將報刊亭升級為“城市文化報刊亭”,作為傳播城市文化、傳遞城市文明的窗口。
“要合理規劃,報刊亭的外觀設計上要符合環境要求,以保證報刊亭融入城市風景;要規范管理,從業者與經營范圍要統一管理、統一運作,從而達到整體發展、服務深化的目的;要拓展服務,增強新型智能設備終端,具有電子地圖、公交查詢、政府信息發布等服務功能;同時可以與圖書自助借閱相結合,將其打造成為一個方便全民閱讀的重要平臺,滿足游客和市民生活需求;要增加地方文化色彩,除了傳統的報刊雜志,可增加徽州地域文化特色的圖書銷售,發揮文化宣傳窗口的作用。”鄧詠認為,報刊亭作為城市公共文化和輿論陣地的“最后一公里”,作為傳承文化記憶的重要標志性符號,其功能和作用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她說:“現在閱讀的途徑很多,報刊亭不光要以圖書文字的形式,還可以用電子產品的方式提供更多便利的閱讀服務。通過改造升級、功能優化,使新時期報刊亭朝著公共服務、智能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原標題:報刊亭“挺”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