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本月初,黃山學院派車到安徽省人大宿舍區,將一位老人的藏書載回學校。這位已故老人是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魏心一,他曾在解放初期和上世紀七十年代兩任徽州地委書記。魏心一的長子魏航先生有意在父親逝世十周年之際,將這些書捐出。因考慮到魏老與徽州的關系及深厚感情,尤其晚年到黃山學院視察,看到徽州大地辦起了大學很興奮,曾留下墨寶“徽州人夢的實現”。所以,魏老家人經斟酌考慮,最終決定將老人的藏書捐給了黃山學院。
黃山學院老師、徽學專家方利山評價說:這是將魏老對徽州的眷念和深情長留徽州了。
“我是愛徽州的”
作為省文史館館員的方利山老師之所以如此評價魏老家人捐書徽州一事,是因為他了解魏老。方老師曾寫信給中央、引起重視從而實行徽州文化生態區保護,魏老也深表贊同。記者曾在2009 年初與魏老有過一面之緣,那次是去拿他的幾份手稿幫助輸錄。魏老見記者也是從徽州來的后生晚輩,很是客氣,讓坐下說說話。
魏老在歙縣許村高陽橋頭參觀。(鮑義來供圖)
可惜因身體原因,彼時已經92歲高齡的魏老行動、說話都不太方便,故未能久談,僅就手稿作了些交代。盡管提筆時手抖得厲害,老人還是堅持寫完了有關徽州的萬言建議,這份對徽州的情感不能不讓人肅然起敬。
記者拿到的手稿包括四個部分,分別是“小平同志黃山談話”“可愛的徽州”“十點建議”以及給時任省領導的“一封信”。
“一封信”中,魏老吁請重視對徽州文化生態保護“特區”的建設,結尾直言“我是愛徽州的”。除了“小平同志黃山談話”一篇系回憶文章,其余關于徽州的思考和建議,均基于他兩次主政徽州和90歲前后的兩次徽州考察。
夜思徽州難寐
2005 年是徽州師范學校創立一百周年,學校前身是清末翰林許承堯創立的紫陽師范學堂。當時學校要編一冊介紹許承堯生平和研究的資料,請鮑義來先生負責,書稿完成后,希望魏老賜一短序。
魏老敬佩陶行知先生,曾出任過省陶研會會長,對帶頭師陶學陶的徽師很是認可,故該校的請求,他沒有推辭。
鮑義來先生回憶,就是這樣一篇短序,引起了老人對徽州自然美景、人文歷史的無限懷想,以為應將徽州教育放在徽州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以至夜不能寐。魏老夫人說,有一次半夜起來看見魏老不在床上,衛生間也沒人,最后發現他在院子里走著,問怎么回事,說是“因為想著徽州想著作序而睡不著覺了”。
是年5 月份,徽師校慶,魏老蒞臨。在唐模的千年銀杏樹下和檀干園等景點,他坐下來慢慢欣賞,與村人漫談。在許承堯故居的廳堂,魏老看到所掛的翰林公對聯字幅都是一位退休教師的仿品,不免有些感慨:一位曾經聞名遐邇的書法家,以寫字為生命,然而僅半個多世紀,居然在其故居連一紙真跡都看不到。
然而又有誰人知道,許公的詩集及他的徽學巨著《歙事閑譚》被列入古籍整理出版,也得到了魏老的關心。2008 年國慶節后,91 歲高齡的魏老再次啟程前往徽州考察。
全程陪同魏老考察的鮑義來先生回憶說,那次在歙縣,魏老對陪同的縣領導說,要將徽州府衙和紫陽書院修復好,這是徽州文化的重心和亮點,有強大的展示力和影響力;又在西干景區考察時說,要在這里恢復新安畫派祖師漸江的景點,這樣一個聞名天下的畫派祖師生活的地方,又有海內外客人尤其書畫界的敬仰,不能讓明珠暗投,光輝不顯。
“可愛的徽州”
“記得當到距歙縣縣城不遠時,看到路旁有小亭子,據說是當地百姓為過往行人設置的停腳休息喝茶的地方,茶由當地各戶輪流送上。這是我在別地從未看到的,第一印象就是徽州人太可愛了!”在魏老的手稿“可愛的徽州”中,他回憶了解放后初到徽州任職時的情形。
徽州是一個歷史和地理的概念,是中國傳統文化豐厚、自然生態優美的極具特色的地區。在魏老看來,祖先沿著山脈的自然地貌和景觀,千百年來打造了包含著徽州地理歷史文化的古村、古鎮和文化名城,這些是我國保留下來最古老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
“要保護這一地區的文化生態遺產,不僅要保護這里美麗富饒的山、古老的古民居、古村古鎮及文化名城、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塊平原金土地也要保護。”魏老說,如果把這一片平原開發完,變成工廠和住宅區,又怎能襯托周邊群山之美?怎能出現像棠樾、唐模、雄村、西溪南等一大批名村古鎮?又怎能不大煞風景?怎能不與世界保護生態的大趨向相對撞?
魏老這次考察到了唐模、呈坎、許村、雄村、棠樾等地,他所指徽州的“可愛”,就可愛在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自身三大和諧的并存。
魏老在手稿中寫道:唐模民居整齊一致,均有走廊連接,如同一家,村口西頭許承堯故居,與之相連的是西花園,藤架延伸至田間。村前小溪建有多處水閘,使小溪變為小河,河上有廊橋,雕梁畫棟;橋南有千年銀杏相輝映……呈坎有明清古民居數百家,氣勢恢宏……村內有三條小溪流入潨川,溪上有橋有亭……村南有一山頭,古樹成林……有石拱橋過潨川可通向村前的大宅……村前約四五百米就是大片稻田。
魏老描繪這山水相依、民居錯落的景象,正是為了呼吁將徽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建成“自然優美和豐厚人文相協調,優秀傳統和現代生活相協調”的現代“桃花源”。
憶“小平談話”嘆“愧對”徽州
魏老在“小平同志黃山談話”文章中,真切地回憶了當年鄧小平關于黃山旅游、徽州發展的重要講話。
1979年7月,天氣很熱。
一天,時任安徽省委第一書記萬里到屯溪,告訴魏心一,說是小平同志要到黃山休息幾天,“不要驚動大家,就你負責接待。”
魏老在文章中說,小平登黃山后曾召集省委、地委有關同志座談。其中說到了“你們祁紅世界有名”“要把黃山的牌子打出去”等有關發展徽州經濟和黃山旅游的思考。
鄧小平在黃山期間,湯口鎮有位老工人曾帶了兩個竹筆筒給魏老,懇請轉送給小平同志。當天下午,黃山觀瀑樓,魏老將這兩只竹筆筒放在小平同志房間的書桌上。“小平同志打開簡單的包紙,反復看了看,說‘我收下,你代我謝謝他’。并說,這個雕刻很好,要多發展,可以作旅游紀念品,賣個好價錢。”
魏心一趁機向鄧小平匯報了徽州“四雕”的情況,“這些在徽州很普遍,已進入百姓家,一幢房子白墻灰瓦,看不出什么,但里邊門窗、天井、回廊都有磚雕、石雕、木雕等……徽州過去很美,水口、小橋流水,山清水秀,現在有些被破壞了。”
鄧小平聽到這里說,“你們現在還可以搞嘛,毀掉的可以重建嘛。”魏心一感到“興奮極了,不知如何再說下去”。而這種興奮和激動,恰恰是因為小平同志的話讓他看到了再現美麗徽州的希望,也感到了偉人的魄力。
魏老在晚年所寫的“十點建議”中,呼吁將原徽州地區建設成“東方瑞士”,建設成為泛長三角地區的后花園和旅游、休閑基地,并談了許多具體意見。
魏老在新中國成立后兩次主政徽州,為徽州的保護和發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他在文末還是表達了自己的“愧意”:憶過去,在兩個重要時期,我在徽州工作四年,對徽州貢獻太少。
魏老最后一次到徽州,還有一件事,即想打聽當年讓他轉交竹雕筆筒給小平同志的湯口師傅,他想告知已轉交了,并轉告小平同志的謝意,可遺憾的是沒有找到那位師傅。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洪鋒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