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文圖/潘立昇) “砍不完的九砂柴,看不完的綿潭戲,打不完的漳潭魚。”每游新安江山水畫廊,總會聽到這句當地百姓口口相傳的俗語。九砂古村,位于皖浙1號風景道上國家4A級風景區新安江山水畫廊之中。這是一個依山傍水而建的小漁村,村莊錯落有致,布局有方,遠觀青山綠水中的徽派古村落,和諧靜謐又充滿了神秘。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九砂背靠巍巍青山彭澤尖,前臨波光粼粼新安江。明朝末年因避戰亂,姚氏族人由新安江下游的防寨遷移至此,就依賴大自然賦予的資源繁衍生息,砍柴捕魚成為亙古不變的生活方式。
秋季的風干燥持久,暖陽秋風最適合做干貨。村民將撈捕的鮮魚剖開晾曬,能徹底地把原料的水分吹干,在秋日暖陽的照射下,透著金黃的光澤,散發著迷人的魚香。
柿子紅了,秋高氣爽,村民將收摘下的柿子刮了皮、穿上線,一長串一長串地掛起來晾曬。一墻一墻的柿子構成了一堵一堵銅墻金壁、柿子長幕,光彩奪目,蕩魂攝魄。
砍柴捕魚是九砂人的基本生活方式,很多男人還會學一門手藝賺錢貼補家用,九砂多能工巧匠,至今在村內還存有從事傳統的打鐵、彈棉花、爆米花等匠人。
村名九砂,聽到就有故事感。村名來由有兩種說法:一、村后群山有九條溪流匯流至村,取“九九歸一”之意得村名;二、相傳很久以前,村前深潭潛伏著一條老龍,老龍心善,怕自己洗澡時會攪起驚天駭浪掀翻過往船只,在江邊自備了九缸砂和九缸水,洗澡時就在九缸砂里打滾搓身,在九缸水里凈身。為紀念老龍,當年老龍洗澡的地方叫“九砂”、“九里潭”,而老龍潛伏處就叫“老龍磯”,這些地名沿用至今。
走進九砂村內,緊緊挨著的村舍小居,村民們沉浸在這樣與世無爭的桃源地,說不出的滿足。勞作之余的村民們自得其樂,孩童們在天真無邪地嬉戲,看見進村的陌生人總是報以淳樸的微笑,呈現出一種和諧自然之美。
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農村千百年來秋收冬藏的習慣在慢慢淡化。九砂古村沿襲的傳統曬秋變得珍貴起來,引來不少游客觀賞。當地政府與景區順勢而為,將九砂村做為新安江山水畫廊景區的一處景點對外推介。
當村民們把秋收回來的紅彤彤的辣椒、黃澄澄的柿子、金燦燦的玉米等農作物晾曬在江邊的房前屋后,政府與景區通過專業團隊設計一些場景補充,九砂的曬秋場景成了氣勢恢弘的盛大景觀,將自然與人文恰到好處地進行融合。
五顏六色的農作物與粉墻黛瓦的明清徽派古民居交相輝映,新穎別致的新安江曬秋盛景,引來了無數游人前來駐足觀賞,流連忘返。
昔日封閉寧靜的九砂村,自從成為皖南的熱門曬秋景點,自制的魚制品、家庭小吃都成了游客們青睞的旅游產品,九砂農家原來自給自足的傳統生活方式正在迅速地發生變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