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wǎng) 大皖客戶端訊 俗話說,人過三十不學藝。可是合肥市農(nóng)民陸勤林,年輕時販賣過水果、做過瓦匠和包工頭,前半生的生活和書畫完全不搭界。70歲時,他開始拿起毛筆寫寫畫畫,如今寫毛筆字和畫畫都像模像樣,居然成了附近小有名氣的“草根書畫家”。
70歲起步,握過瓦刀的手握起毛筆
農(nóng)歷大年初六,記者來到合肥市包河區(qū)榆林橋畔小區(qū)時,陸勤林老先生像往常一樣在書桌前“寫寫畫畫”。在該小區(qū)提到陸勤林的名字,他們都知道這位喜歡寫字畫畫的老人。今年74歲的陸勤林,曾是合肥市包河區(qū)駱崗街道陸大村的村民。為了養(yǎng)家糊口,年輕的時候他曾經(jīng)做過木匠、販賣過水果,最后做了30多年的泥瓦匠和包工頭。
2015年初,陸勤林一家和其他村民們住進了回遷小區(qū)榆林橋畔。住慣了農(nóng)村小閣樓的他在小區(qū)里住了兩年,有點不適應。相熟的老鄰居們大多聚在一起打麻將消磨時間,但是陸勤林不喜歡。2017年,70歲的陸勤林想找點事情打發(fā)打發(fā)時間,抱著去玩玩的心態(tài),他和家門口的兩三個老朋友一起去報了“老年大學”,學起了書法和國畫,沒想到自此一發(fā)不可收拾,變成了一名遠近聞名的書畫愛好者。
老人在研習書畫
沉浸書畫間,他想拿出更好的作品
握過瓦刀的手,如今握起了毛筆,學習書畫的過程枯燥而艱辛。和陸勤林一起報老年大學的幾個朋友學了一小段時間都沒有堅持下來。做事踏實不怕吃苦的陸勤林則沒有退縮,完全沉浸了進去。“他把包河苑、包河花園附近的三個老年大學的書畫課都報滿了。”陸勤林的老伴說。
“每天早上五點不到,他就起來了。倒上墨汁,就開始一天的練習了。每天要耗在上面3、4個鐘頭。”陸勤林的老伴說。陸勤林一開始畫的是寫意花鳥,這一年來喜歡畫人物。“人物比較難。結構不好把握。我爺爺畫人的身體結構還好,面部還不是很精巧。”陸勤林的孫子陸未康是貴州民族大學的一名學生,他是爺爺畫作的鑒賞者,也是爺爺?shù)姆劢z。“爺爺只有小學文化,剛開始要學國畫和書法時,大家都驚呆了。沒想到幾年來,看他學得很認真,畫得有模有樣,現(xiàn)在大家不得不對他豎起大拇指!”陸未康說。
陸勤林戲稱自己的臥室就是工作室。十平米不到的房間里,放了一張小床,兩張舊條桌拼在一起,上面壓塊玻璃,就是寫字畫畫的桌子了。
老人在展示自己的作品
書畫篆刻不分家,除了練習毛筆字,陸勤林還開始練習刻章。 “姓名章和閑章都刻,遇到投緣的朋友,還會給他們刻。”業(yè)精于勤,陸勤林的書畫作品漸漸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遇到有親朋好友上門求字索畫,而陸勤林總是把最好的拿給他們,以激勵自己拿出更好的作品。
聶忠霞 新安晚報 安徽網(wǎng) 大皖客戶端訊記者 趙明玉 攝影報道
編輯 宋蕾
請輸入驗證碼